吾鄉種籽Go票去

最新訊息

《吾鄉種籽》早鳥優惠中!

2014年度製作 -- 11/11~11/16


演出地點:

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




搜尋差事

差事劇場的民眾戲劇

差事相本集

www.flickr.com
www.flickr.com
這是一個 Flickr 徽章,顯示來自 assignment 的公開相片和視訊。在此處製作你自己的徽章。

越界共生--從<大地藝術祭>到<瀨户內海藝術祭>



差事劇團-瀨戶內海演出-陣頭/張富忠攝影

一種具世界公共性的藝術 當今世界,對地球環境危機意識的喚起、對資本主義倫理觀的質疑、對非城市地區的離棄等現象,與農業問題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構成鮮明反差,取代城市藝術的藝術正待冉冉升起。”北川富朗”做為世界知名,身兼<大地藝術祭>與<瀨戶內海藝術祭>於一身,並且有高度說服力及號召性的策展人:北川富朗。無疑地,以藝術如何联結空間,並在創造地景的有機性下,呼喚歷史脈絡及自然生機的延綿;非常動人且具普遍共識的另一項前題是:藝術「公共性」的提出,在「空間」、「歷史」及「自然」的連結所形構而成的場域中,民眾的願景,如何從在地的能量,以一粒种籽便擁有的續生力與世界發生互動、對話的機緣,創造藝術在這變動社會中的美感。 在這樣的脈絡下,北川於2011年,在北京的一場演講中,提出了具國際性視野的策展理念。他說:「並不是單純邀請世界頂級藝術家、眾多人參與的國際藝術展,而是向世人展示一種姿態——一種席捲那些被不斷被遺忘的人口稀疏地區、珍視並聯結地球上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的姿態,是一種祭祀的慶典。」 因為,並不是嘉年華式的藝術展示,也不僅僅以吸引觀光人潮或促銷文創產值為想像。這樣由藝術家所形成的公共場域,便也展示了一種以祭祀的慶典,向世人表現出來的「姿態」(姿勢與態度)。他進一步,相當謙虛卻又自信地表示: 「對於藝術家本人,通過參加這種三年展,來到實地,從而才對時間的形象化、藝術的協動性及其帶來的喜悅、重新認識並聯結人與人的動向。同時,通過觀察發生的事情,這兩大三年展已經成為確定當代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場所。」 可以說,以上的發言,形塑了北川所策展的「大地藝術祭」及另一舉世矚目之「瀨戶內海藝術祭」的風貎。這是藝術得以在公共靣前現身,且具備文創產業中文化創意意涵的突圍性觀點。對於當前台灣藝術創作联結文創產業的聚焦,有著高度的啟發。


 從「大地」到「寶藏巖」:藝居共生 從「大地藝術節」到「寶藏巖」。又或,從「寶藏巖」到「大地藝術節」。都是藝術現身的舞台。誠如北川所言,是「本著 "人類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自然”的理念,藝術家、當地居民、支持者們以山區為舞臺,開展一系列跨地區、跨領域、跨年齡的合作…。」 這樣的合作,在「大地藝術節」中,是以日本越後妻有地區(新潟縣十日町市•津南町)的山裏,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最大規模國際藝術節。 該藝術節的目的在於憑藉藝術這一載體,挖掘、提升地區內在價值,向全世界推廣,從而建構區域復甦的新動力。繼2000年、2003年、2006年、2009年四次之後,而於2012年完成第五屆藝術節。 其成果是創作出眾多藝術作品,並通過這些作品,構建人間關係的網絡,使那些正在陸續消失的自然環境、梯田、風俗、村落等得到再生與復甦,從而實現繁榮在地產業與經濟的目的。 是藝術的現身。更是藝術公共性的現身。連結了「大地藝術祭」與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的文化想像。此一文化想像,若以連結「空間」、「人」、以及「藝術作品」為核心,恰也是運用了劇場的創意元素,搭建起來的一座結合「文化治理、公共藝術及劇場」三大意象的共生舞台。 而這個以「共生」為命名的舞台。就在形成世界獨特性地、有居民居住的「寶藏巖藝術村」中發生著。就如同「大地藝術祭」所揭示的地球環境、生態、被遺棄的村压如何以藝術的再生,找尋到復甦人間關係網絡的節慶一般。 「寶藏巖藝居共生」是台北在國際城市呼應、交流環節中的文化風格。若以北川對「大地藝術祭」是一種姿態來加以聯想。那麼,這令人側目的寶藏巖文化風格,正盎盎然意圖冒出生機來,其核心軸線,恰在於讓藝術經由劇場敘述的互動功能,有機地融合社區的朝氣,並充份運用特殊空間,以環境劇場做為主要的表現精神,融合 文化治理,在地居民,公共藝術,劇場 為一體。 在這樣的脈絡下,首先,我們要思考的自然是空間與人的問題。亦即,在經過藝術村的整合及治理後,外來參覽的民眾如何參與並観看層疊交錯的地景,在地居民又以何種方式,來對待自身的被看以及看見變化中的生存場景。這中間,另有藝術工作者將以怎樣的身份出現又沒入參覽者及在地居民之間。 總體說來,這是視線的問題。說得明白易懂,也就是「看」與「被看」的問題。這是寶藏巖和其它任何文創園區或說聚落保存,最大的差異。也是,它得以和大地藝術節」精神相契之原因。因為,「藝居共生」從另一個觀點切入,便是誠如北川所言,「在席捲那些被不斷被遺忘的人口稀疏地區、珍視並聯結地球上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的姿態。」 活的寶藏巖是一個動詞,不是名詞;它是動態的、不斷生長的,不是淨態的、已經有答案的;它是走不完的過程,每一個逗點後靣,都還有新的驚嘆號或者問號。但,也因此,它須要與「大地藝術節」這樣具世界性國際藝術想像的慶典,多做交流與學習。 這是在文創產業盛行年代,為兼顧文化及觀光双向益處,所有關切藝術公共領域的人們必備的世界觀或國際視野。  


越界共生 「就像越界與共生是一體的兩面。」在<大地藝術祭>與<瀨戶內海藝術祭>展露創作風華的藝術家林舜龍說,「創作地景藝術是一趟旅行。從一個地方出發,前往另一處翻土、撒種、萌芽、開花、結果…並得以與當地共生。這以後,又是另一趟旅行的開始…。創作像「圓」一般,不斷循環、移動…連結人與空間,並產生與大地的對話關係。」他進一步表示,「這是藝術的公生,在不同人文與自然環境中,得以渲染而出的"蝴蝶效應"。 嘗試連結「大地藝術節」與「寶藏巖藝術村」的主體精神及意象,是跨越國境與藝術範疇的 越界共生 計劃。最為特別的地方,將是在作品規劃上加進劇場元素。以表演做為活化藝術創作的催化劑,結合多年來以運用戶外及帳篷空間做為表演場域的「差事劇團」,共同策劃涵蓋:a/劇場演出b/民眾參與戲劇計劃及c/公共藝術作品為一體的藝術展現。 援引「女媧補天」的神話傳說。以藝術手法隱喻世界誕生後的數萬年之間,人們逐漸忙碌於生存與生活,忘卻過去曾和女媧緊密的聯繫。不再仰頭向天與女媧的精神對話、不再俯身向土地與女媧的肌膚相觸。鮮少人知道,女媧的子宮仍深藏於地底,吃力喘息地持續孕育著不同姓名的、被遺忘或遺棄的村落。 以古老的中國神話,融入台灣原住民的在地性,於國際知名的「大地藝術祭」展現,在日本的土地上,形構具東亞特色且有世界視野的舞台。恰是將古老的智慧置於現代土地上,所欲表現的豐沛情感。既環保生態,亦有原生文化與土地融合之意象。並與當今世界居住行為與地球的問題(環境保護…等)作連結。


 從<大地藝術祭>到<瀨户內海藝術祭> 從<大地藝術祭>到<瀨户內海藝術祭>,從土地到海洋,我們見識到的是:一種以藝術復甦自然生機與區域在生的涵容。這涵容本身就是一種能量,這能量將我們導引到新視野的國際觀;也同時,讓我們回返到最原初的,對於蘊育這世界的水與土的關切中。北川富朗說:「就如二十世紀城市開發帶來的不穩定性一般,二十一世紀以巿場機制為基底的資本全球化,正對環境帶來空前的危機感,發展效率及文明進化論,已經達到關鍵的飽合,於此,人類宛若失去海圖而漂流於茫茫大海中。」 如果,土地是記憶連結的載體,那麼,海洋將是連結未來想像的界靣。台灣島四周環海且土地資源豐厚。然則,無論是地景藝術或劇場,卻鮮少有以土地或海洋為主軸的藝術表現。 2013年,經由國際知名的<瀨戶內海藝術祭>,以台灣在地原生種子所轉化出來的藝術創作,融合廟會儀式的現代劇場,形成與當地居民的互動,就海洋產業復甦或東亞的文化互動,帶來深遠與長久的影響。 從這樣的想法出發,繼2012年於「大地藝術祭」中,以藝術作品連結儀式與劇場的美好經驗,「差事劇團」所規劃的民眾參與式 行旅劇場(Theatre Of Journey),將於<2015>中,再次以藝術的表現,創造出和在地民眾密切互動的作品。

0 意見: